德国人:永远背着哲学家的包袱
来源:欧洲印象发布时间:2006-10-20
德国人如何看他人
德国人普遍对英国人怀有敬慕之情,在以往的岁月里,这份“单相思”始终苦无回报。英格兰曾经是世界顶级模范,其政治、社会、工业以及技术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叹服。德国人把英国人看作一个非常情切高雅、大体上温和无害的民族。
他们欣赏美国人那种(非德国式的)随和自在的实用主义,同时讨厌美国人的(非德国式的)肤浅。在德国人看来,美利坚合众国是万国学校的校长,对校长如果不能给予相应的热爱,那么就给予尊重吧。德国人是权威的忠实信徒,他们盛行一句口头禅:“懂得如何服从,你就同样可以成为主人。”
德国人对意大利理解颇深,因为两国的历史有相当长的一段是相同的。通过战争、侵略以及其他形式的交流,两者之间早已建立起深厚而持久的友情。意大利的艺术珍品、珍馐美味以及海岸风光在德国是为人所共赏的。
德国与意大利之间还有一重联系在于,两个国家都是在19世纪取得了主权地位;究竟这是不是一件好事,二者迄今依然无法完全肯定。
法国人因为拥有微妙深奥的文明而赢得羡慕,同时也因其文化不足而遭怜悯。相比之下,或修法国人的精神层次较高,但德国人的精神更为深邃。尽管如此,有亲法情绪的德国人还是比比皆是,尤其靠近法国边境地区为最。
德国人就像一群不知足的孩子,喜欢隔着花园的篱笆向外张望。他们嫉妒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就有更轻松的生活态度、更多的文化遗产以及当地温暖的气候。不过,这点嫉妒心也只在度假时才油然而生。
德国人对其日耳曼民族的美德怀有强烈的优越感,他们肯承认比瑞士人稍逊一筹。面对瑞士人无与伦比的美德,诸如讲求条理、守时、勤恳、清洁和严谨等,没有一个德国人会怀有异议。而且,他们从没和瑞士打过仗。
如果以往的经验曾给他们一个教训的话,那就是他们认识到脱离了国家共同体,就没有前途。没有哪一国人向德国人一样,对与外人交往的重要性就有如此强烈的意识。宽容和只是一种美德,他还是一种责任。
位于莱比锡的德国联邦法院Bundesverwaltungsgericht)
德国人如何看待自己
一般而言,德国人自认为是一个谦逊朴实,甚至平凡普通的民族。给他们一瓶啤酒,一根香肠 ,些许安闲时间,再加上一位可与之争论政治话题或者倾吐对生活压力的哀叹的德国同胞,他们就心满意足了。既不贪婪,也不急于不劳而获,付起账单来更是准时准点。他们是一群简单而诚实的百姓。
德国人爱做梦,总认为自己具有浪漫情调。不是那种地中海地区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激烈的、天才横溢式的浪漫。
每个德国人身上都具有一点浪漫气质,类似于头发蓬乱的贝多芬在林中穿行,为山间日落饮泣,紧紧抓住不可能的零星希望去表达难于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伟大的德国精神。每当乞讨艺术、情感和真理问题时,这种精神都必不可少,也格外引人注意。
事实上,浪漫主义运动并非德国人所开创(尽管他们自己坚持确实是自家功劳),然而他们至少为这一运动提供了许多内容丰富、错综复杂的哲学理论。
他们自视教育底蕴深厚渊博。有别于普遍看法的是,德国人并非无是不通,他们只是事事了解得更深刻一些。
(坐在德国柏林总理府前休息的人们)
特殊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个西德人都疯狂的热衷于两德统一大业。他们扪心自问,也互相探寻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统一民族,伟大的德意志精神却为一堵坚实的水泥墙所割裂,然我们怎能满足现状哪?
人人赞同统一大业是历史的必然。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百姓普遍贪恋耐用消费品,却对生活在一个失掉意识信仰的社会里满怀疑虑,在那里永远不会存在一种一致性。如今统一虽已实现,但原西德人的疑心并未消除。
韦西人(原西德人)都知道奥西人(原东德人)个个游手好闲、满腹牢骚。而西德人也知道韦西人个个愤世嫉俗,虚伪失诚。这种相知一直如此。
原东德人与原西德人之间人存在实实在在的紧张情绪,如今已经有些人在怀疑国家统一大业是否真的是历史必然,而那堵柏林围墙是否也确实成了伟大的德意志精神的支柱——这一现实只有政客们才愚蠢的无所察觉。
社会剧变之后,德国饱受史无前例的忧虑之苦,自我反省的队伍也发展到及其壮观的规模。其功效在于深化德国人对欧洲共同体进一步发展的信仰,为平息内部混乱提供了一个稳定条件。有些人私下里还盼着不曾实践这一冒险就好了。他们怀恋以往的岁月,那时候生活似乎极其简单,人们也知道谁是自己的敌人。
(臭名昭著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及其标志)
旁人如何看德国人
德国人在外人心中营造的情感介于敬慕也惧怕之间——他们被人说成是“要么很驯服,要么就很激烈”的那种人。人们认为他们办事效率高、自我迷恋、态度傲慢、盛气凌人——这些特点加在一起恰恰有利于处理财政也生产事物。
英国人对他们的智慧与严谨始终怀有高度敬意,或多或少设想着德国人是所有欧洲民族中也自己最相似的民族。这种离奇有趣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历史上却是有许多德国人登上了不列颠王位或执掌英国实权。
法国人看德国人时总是带有怀疑和少许反感,并且试图以交好容纳对方。意大利人见德国人无需行贿就能办大事,会惊诧的目瞪口呆,不过还是认为他们极其缺乏风度。
在奥地利人看来,最好德国人离得远远的——最好远在大西洋彼岸,甚至更远。
(著名的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在亚历山大广场开幕)
德国人希望旁人如何看待自己
德国人所渴望为人所理解和喜爱,然而这一愿望永远无法实现又让他们内心颇为骄傲。毕竟外人怎样理解如此复杂、深邃而敏感的民族哪?德国人为主权奋争,为保守折磨的德国精神寻求解放,这些外人又能够了解多少哪?
德国人乐于因为自己忠于真理、诚实可信而为人所尊敬。令他们差异的是有时候这种美德却让人看作是不圆滑甚至更差。毕竟,如果我知道你出了错,我是否当然有责任帮助你改正哪?道出真相难道不比佯装喜欢你那件遭透的衬衫更重要吗?外国人似乎恰恰无法欣赏这一美德。
把德国人的反躬自省当作是以自我为中心,则此人可被证明甚为肤浅。而抱怨德国人的粗鲁无理则则显示出对他们的误解。德国人自我安慰,认为忠于崇高事业,真诚地对待内在真我的需求,必定会让少数几个人误解。事实是可悲的,然而难以改变。
一名好的德国人会把全人类的痛苦揣在怀里,根本不介意遭受误解。
(德国一对在超市里的母子)
家庭
德国人以家为本,尽管与邻国相比,其表现不见得更为显著。家庭是思想,是忠诚的核心地带。不过由于现代生活压力无所不在,另已婚者难以承受,因此离婚率还是很高的。
德国的整个社会都不太喜欢孩子,在公共场合里,你的狗肯定会比你的子孙得到更热情地接待。人们认为孩子吵闹、爱捣乱,动不动就会妨碍他人享有安宁而又条理的生活的权利。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德国人住在楼房的比住在平房的人多,而楼房里噪音和外人的打扰比平房更成问题。不过家庭内部,生活却是温暖、充满亲情而又安闲舒适的。
对于德国人而言,安闲舒畅的观念比舒服的含义要广泛的多。它与故乡之思交织在一起——即指家与家庭成员安闲舒畅的心情,确保不受忧虑和思乡情怀之苦,以及在这个冷漠而混乱的世界里,拥有一个温暖整洁的空间。
(畅饮啤酒的快乐德国人们)
老人
德国人与英国仍的不同还表现在老人问题上。这是一个属于老年人的社会。德国人只有在退休之后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在那一刻,他们才发现内心仍旧持有保守观念和对理性的热情追求,在狂热的青年时代这些是他们做梦都不曾想到的。
对普通德国老人而言,生活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巡逻路线,要你时刻保持警惕去寻找违法乱纪的现象,并且好意地(以及大声地)指出这种现象已属于道德败坏(他们是世上仅有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德意志,生命的金秋才是一声最严肃的岁月。你永远不会见到一位长者在公共场合微微浅笑,或者哈哈大笑(不过在自家私下里,他们还是允许自己笑歪了嘴)。
其他德国人则满怀应有的敬意与顺从善待老人,并且热切地期待有朝一日在这群杰出的任务中占有一席之地。
(德国街头行走的老妇人)
是非观念
德国人的率直坦白偶尔也会得罪你。德国人生来就不肯承认举止适当或者办错了事。
他们坚信每件事都有一个真确的答案,因此他们很难接受多种不同的意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只说是你错了,来表达个人不同的意见。不是说:“我认为您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似乎不妥。”而是只说:“你错了!”
假如他们不喜欢什么东西,别期望他们会选用含糊的措辞。与别人分享个人感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感受是个人隐私,与公众无关。英国人会成醉于伶牙俐齿的政变,而德国人则期望你清楚直率地说出你自己的的愿望,用瓷上只可用它的表面意义。德国人心口如一,所说的与所指的是同一会事:“你知道现在积淀了吗?”“是的,我知道。”
(德国柏林街头边的总理大选巨幅广告)
教育
德国教育体制并不关心塑造意志品质、灌输道德观念。其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在于用各种证书把你武装起来,以便将来在社会上赢得尊敬与晋升的机会。
德国人接受教育起步较晚,于是完成得也就更晚。小学生6岁入学,大学毕业的平均年龄已近30岁。
10岁的小学生之中,比较聪明的就进入“体操学校”(并非锻炼身体,而是锻炼头脑),然后升入大学。所余者(大约占总人数的60%)进入其他中学,此后很可能成为学徒——在商店、银行,或者无论什么地方吧,接受非常正规的3年职业训练,每周还要到一家国力职业训练学校接受理论培训。对于许多人来说,训练之后就直接就业。
在德国,通过了毕业考试就保证自动升入大学。而且可以选择任何你所喜欢的学科。如果你的平均成绩不够突出,活血你不得不等上几年,但多半不会拒绝你入学。
(现任罗马教皇也是一位德国人)
证书
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德国人肯定人人经受全面的训练,有资格担当此任。人们渴望得到各种学位。大学学位深受尊敬,理当显眼地显示在人前。博士学位就更令人羡慕。只要你的博士学位是商业、财经、法律,甚至是医学的,在各个领域他都必能住你一臂之力。把某人称作“某某博士”毫不奇怪,只要他的确拥有两个博士学位,这样称呼并无不可,同时为人的良好礼貌要起你必须这样做。
教育资格弥足珍贵,走到这一步才算登上完善支点。如果你碰巧遇到某个被称作“教授先生”的人,你该知道自己正在于一位真正的重量级的人物打交道。通常教授资格及难获得:要求发表一篇内容复杂的长篇论文,在等待教授资格的岁月里每周为学生讲课(有时候甚至没有报酬),而这一称号或许永远到不会得到。
花钱买一张大学文凭当然就无需花费太多的努力了,通常那些野心勃勃、急于就业的人才会这么做。几乎所有文凭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你知道去什么地方(第三世界国家最为常见),而以这种手段提高自己的身份并不违法。
更多留学相关内容
热如何减少雅思词汇拼写错误率?
- 10-17·如何减少雅思词汇拼写错误率?
- 10-17·如何备考托福口语?
- 06-07·北京朗阁雅思封闭直通车计划-B
- 06-07·北京朗阁雅思封闭直通车计划-A
- 06-06·2018北京朗阁雅思封闭VIP计划-B
- 06-05·2018北京朗阁雅思封闭VIP计划-A
- 06-05·北京朗阁托福封闭直通车计划-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