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导语introduction
不少家庭在选择中外合作办学2+2留学项目时,会担心“国内读2年,到国外后能不能跟上”“会不会中途退学”。其实从整体数据来看,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率并没有想象中高,不过确实有部分学生因各种问题放弃,这些退学原因大多有迹可循,提前规避就能更好地完成学业。
目录
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率
学业、经济、适应力是退学主要原因
1、学业难度跨越太大,语言和专业双压力
2、经济压力超预期,海外费用“隐性支出”多
3、文化适应能力弱,心理压力难排解
降低退学风险的建议
从目前各院校公布的情况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留学2+2退学率通常在5%-15%,优质项目甚至能控制在5%以内。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国外院校合作的2+2项目,依托完善的学业辅导体系,退学率常年保持在3%左右;而一些办学时间短、资源薄弱的项目,退学率可能达到12%-15%。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项目质量:好的2+2项目会在国内阶段就同步国外课程难度,还配备双语助教,帮助学生适应;而部分项目国内课程与国外衔接断层,学生到国外后突然面临全英文授课和高强度学业,容易因跟不上而退学,这也是导致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率出现差异的核心原因。
这是最常见的退学原因。国内2年虽然会学英语,但很多学生只是达到“能沟通”的水平,到国外后面对全英文的专业课程(比如商科的会计、工科的机械原理),不仅要理解专业术语,还要跟上教授的授课节奏,很容易陷入“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的困境。
比如有学生在国内阶段数学成绩不错,但到国外后,因为不熟悉英文的数学表达方式,连题目都读不懂,几次考试不及格后,只能无奈退学。这种情况在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案例中占比超过40%,可见学业衔接的重要性。
2+2项目的费用比纯国内读书高,很多家庭只算准了学费,却忽略了海外的“隐性支出”。比如英国的2+2项目,除了每年20万-30万的学费,还有房租(伦敦地区每月1.5万-2万)、生活费等,部分学生到国外后发现实际开销比预算多30%-50%,家庭难以承担,只能选择退学。
还有些项目会收取“海外服务费”“学分转换费”,这些费用在报名时没说清楚,后期突然收取,也会让部分家庭因经济压力放弃,这也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率的重要因素。
除了学业和经济,心理层面的不适应也会导致退学。有些学生在国内习惯了家人照顾,到国外后要自己租房、做饭、处理生活琐事,还要面对不同的文化习惯(比如国外同学的社交方式、课堂上的互动要求),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很难快速融入新环境,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最终可能选择退学。这种情况在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案例中占比约20%,虽然不如学业和经济因素突出,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更深远。
想要避免成为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率中的“一员”,提前规划很重要:国内阶段主动加强英语学习,尤其是专业英语;报名前详细了解海外费用,包括隐性支出,做好充足预算;还可以提前和往届学生交流,了解国外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2+2退学率虽然存在,但并非不可控。只要提前了解退学原因,针对性做好准备,就能顺利完成国内2年和国外2年的学习,既拿到海外学位,又提升自身竞争力。
推荐阅读: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