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据《新京报》日报道:1977年至1998年全国各省份高考状元当中,考研和出国成为大学毕业后的,其中约有40%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或定居海外。近日出炉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披露了这条信息。
该课题组负责人蔡言厚教授认为,国家应该想办法把他们留下来,而不是一味培养,以后任由其出国。
几年前,《21世纪人才报》一篇题为《北大清华毕业生哪去了》的雄文曾引起舆论爆炸性的讨论,文章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争着出国、许多一去不返”的现象:国家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大学,最受宠爱的孩子却不思回报国恩。
其实,某某学成后“拒绝高薪毅然归国”,固然是一种带着强烈爱国光环的事件,值得大加赞赏大力宣扬——但在今天这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对高考状元和其他精英出国选择,不应动辄与爱不爱国挂钩,而应将其视为一个人基于私人利益考量的理性选择。
这是一个不再以追求私益为耻的时代,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公共利益不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要你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只要你不违法,你可以正大光明坦荡自豪地去追求最大化的私益。在教育和各种公共品都充分市场化后,读书考大学得自己付出成本,买文具和复习资料得自己花钱,一个从小到大花自己的钱考进名校读成人才的人,有着充分的理由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去选择自己的未来,凭什么不能选择出国,凭什么不能在国外找一份能赚更多钱、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有人说人才外流不利于国家创新和民族发展。可是,要知道,人才流动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能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才智的国家,自然能留住自己的并引来别国的人才。有人说人才外流是盲目崇洋的结果,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是自身利益的评判者,盲不盲目要靠一个人在市场上去学习,而不是外人的道德说教。实际上,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和制度的改善,国家给个人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不仅家长在“送不送孩子出国”上越来越理性,海归越来越多,许多外国人才也选择来中国创业和镀金。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不用动辄把国家压到每个公民个人头上,以所谓的“国家利益”苛求选择出国的公民。无论在何处,每个公民得到的发展,那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利益和最大的荣耀,国家不能超越国民利益而独立存在。正如有评论者所言:开放时代的共识是,祖国的意义与出发点,就在于尽一切可能让生活其中的国民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以祖国或疆界之名,限制国民的自我实现。
如此看,国家应为选择出国的国民有更自由、更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而感到荣耀,大家也不应拿爱不爱国、道不道德去苛求追求最大化私益的国民。
重点推荐:北京外国语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