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准备提交议会讨论的一项高等教育法案,引起了各界的争议,争议的核心问题是英国大学是否该向学生征收学费。
根据英国政府的建议,从2006年起,英格兰各大学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和课程的不同向学生征收每年不超过3000英镑的学费。英国人习惯地把这笔学费称为“附加学费”(top-upfees),因为目前英国的大学生已经需要每年缴纳固定的1125英镑的学费(2004-05年度增加为1150英镑),而建议中的不超过3000英镑的学费似乎是在原来的1125英镑学费基础上附加的。事实上,“附加学费”是一个不利于政府的说法。根据政府的建议,新学费将取代旧学费,各校可以根据学校和课程的具体情况把学费定在0至3000英镑之间。所以说,新规定中不存在一个1125英镑的下限,也不存在“附加”的问题。
政府建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并不需要在就读期间缴纳学费。学生入学时,学费先由政府付给学校,然后再由学生在毕业后偿还政府。进一步的规定是,毕业生只有在年工资超过15000英镑时才开始偿还学费,年偿还额为工资超额部分的9%。政府的建议还包括,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可以申请得到最高达每年2125英镑的学习和生活补贴。此外,普通学生有权申请得到与家庭收入无关的每年大约4000英镑的生活费贷款。
英国政府的这个改革方案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反对派认为,各个学校的学费标准不应当有差别,而由学校自己制定学费额将会造成不良后果。像牛津和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将会把学费推到上限,而不大抢手的学校只能降低学费,其结果将是富人上好大学,穷人上差大学。
但是英首相布莱尔和他的政府认为,英国的大学要想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保证足够的资金,而单纯依靠总体税收已经无法做到,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英国工党政府本来计划先发表高等教育法案文本,在圣诞节前将法案提交议会下院表决。但是,由于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只好把表决的时间推迟两个月,以便在这段时间里修改法案,并且努力说服反对者。
英国大学肄业率高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近日公布了英国大学本科生获取学士学位毕业率的统计数字:约有22%的本科生未能完成三年的大学本科课程,因而不能取得学士学位。同时,该机构还公布了肄业率超过25%的35所大学名单。其中NorthLondon(北伦敦大学)、LondonGuildhal(吉尔德豪大学)、SouthBank(南岸大学)、Ludon(鲁顿大学)、Napier(南佩尔大学)5所大学名列前茅。
据悉,在英国大学读书的学生中,也有部分中国学生未获得学士学位。在英国,没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个HND证书,即大专证书。按规定,英国的大学授给学生的是学士(学士学位又分三个等级)、硕士或博士学位;而英国的学院是给学生授予大专的证书,如果一个在大学里读书的学生获得的是大专证书,说明这个学生是肄业的,虽然这个文凭也可得到社会认可,但其含金量要打一点折扣。
与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政策不同的是,英国的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英国学生进大学相对比较容易,但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较高的学位等级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勤奋地学习。中国学生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好,但在语言上与英国学生相比存在劣势。与其他的国际学生相比,英国大学中未能获得学位的中国学生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英国大学里的中国学生
英国《独立报》近日刊登题为“英国大学吸引中国最好的学生”的报道。在过去3年里,英国大学招收的中国学生人数成倍增加,由2000年的6000人,增加到目前的2.5万多人。
对于这些大学来说,这可是不错的生财之道。所有这些学生都支付外国学生的全额学费(大约为每年1万英镑),结果,缺乏经费的英国大学现在因为收这些留学生每年可净赚约2.5亿英镑。
从这些学生的角度看,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街道不如祖国的安全,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晚上不敢在街上行走。20岁的张小姐正在攻读金融和会计管理专业。她说:“我课余时间在一家法国餐厅打工,凌晨2点才回家。”她说,如果她住的地方离打工的餐馆远,她是不会步行回家的。
但是,在学生们看来,最突出的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的差异。从上海到英国的路易斯·徐(音)说:“我觉得,在这里学习有一点很好,无论你的观点如何,无论你发表什么样的意见,老师都会非常重视——不管是对是错。”19岁的徐在诺丁汉大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管理专业。
从北京来的李江(音)说:“在中国上学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坚持正确的答案。尽管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看,许多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在中国,我们习惯于照本宣科,书上说的就是对的。在这里,老师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的东西提出质疑——即使书本上的观点是某个大哲学家提出的。”31岁的李江正在攻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她说:“参加这里举办的研讨会时,人们可以畅所欲言。我现在还没有完全适应。”她认为英国的教育体制使她变得比较自信。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学费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许多学生为了生计不得不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诺丁汉大学招生办公室的里莫先生说,学习和打工不冲突。他说:“这些中国学生都非常聪明,他们很清楚,在英国学习对于他们将来回国找工作是难得的机会。他们不会浪费这宝贵的机会。”
徐小姐说:“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棒——比西方世界好。但英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好得多。”
英国鼓励牛津剑桥多挣钱
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近日发表的一份政府报告说,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应该更具商业头脑。
报告说,“为了给其科研人员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薪资,加强科研能力,支付教学成本,并在必要时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助学金”,牛津和剑桥应该“大量挣钱”。
报告还说,“牛津和剑桥应确立一个得到科研人员支持的长远战略。这一长远战略必须确保这两所高校在25年后仍然是世界一流大学。”
英国《金融时报》前主编理查德·兰伯特在谈到大学与商业的关系时说,高校与商业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以便将科研成果的潜在商业价值更好地开发出来。他还敦促政府增加用于开发“与商业有关”的科研项目的投资。
俄罗斯大学宿舍面面观
莫斯科的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外国学生宿舍大火造成重大伤亡,一时俄罗斯外国学生宿舍的情况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由于它是很多外国学生到达俄罗斯念书的第一站,很多人即使学成毕业归国,对俄罗斯宿舍生活的体会也是百味杂陈,难以忘怀。据媒体报道,从苏联时代起,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就是向社会主义及第三世界国家展示社会主义优越性而吸引其优秀学生前来学习的重点大学,到现在该校仍维持其特殊性,所以外国学生特别多。
此次不少学生刚到俄罗斯准备学习就发生如此重大事故,金钱衣物全部付之一炬,火灾善后问题让友谊大学伤透脑筋。
由于莫斯科物价高涨,宿舍就成为学生学习及日常活动的地方,包括做饭都在宿舍里自行完成。俄罗斯大学宿舍还分等级。当你住进俄罗斯大学宿舍时,学校就会根据你的背景与所付的费用,安排你进入不同等级的房间。
在俄罗斯大学宿舍里,不管你是一般学生还是VIP学生都要自己做饭。这也是一种生活磨练,而且都是在公共厨房里完成。原本就很会做饭的人,在这里绝对能在一星期内成为全宿舍最受欢迎的人。但是如果你毫无厨艺,就要懂得俄罗斯以物易物的艺术,买蛋糕或巧克力去跟俄罗斯学生换饭吃,还可以品尝一下俄罗斯风味,最惨的是不会厨艺又不会交际的人,只好每天吃香肠与胡萝卜丝泡菜度日。
俄罗斯大学宿舍的权力象征是老太太管理员,她们的权威连校长都要尊敬三分。她们是宿舍24小时的守护神,如果你经常赞美她们,给她们一点小恩小惠,保准你快乐似神仙,包括衣服被单都有人洗(当然要付费)。如果关系处得不好,包括你凌晨打电话回家,都会有人向校方投诉你妨碍休息。
学生们经常会聚在公共厨房里一起吃饭并练习俄语,当然免不了喝两杯。这次火灾起因也有人说是一群外国学生在厨房喝酒引起的。在俄罗斯这是习以为常的事,这种原因像电线短路和爆炸一样,更符合俄罗斯情况。其实大学宿舍就是俄罗斯社会的一个缩影。
值得提倡的全程服务
——从一次特殊的家长会说起
前些日子,上海“留学港”为有子女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家长们开了一个家长会。会上,来自堪培拉教育代表团的成员将这些家长的子女在澳留学情况进行了面对面的介绍,而家长有疑问也可面对面地提问。
据媒体介绍,到会的有100多位家长,他们得到的是与自己子女在读学校的教师一对一的交流。外方教师还带来了学生的最新照片。播放了生活学习的录像,让家长有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而后,外方教师又向每位家长发一张孩子的成绩单,并综合评价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情况等。
与会的家长都表示,由于孩子远在澳大利亚留学,他们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电话或书信得知。况且,有些孩子往往“报喜不报忧”,由此,家长很难放得下心。“留学港”与堪培拉有关大学、中学联手举行这种特殊的家长会后,家长们悬在半空的心落“地”了。
在众多的留学国家中,从收费角度看,澳大利亚还算便宜的,即便如此,一年也要10万至15万元人民币,一个中学毕业生如若赴澳留学,四年大学加上一两年预科,总共也要花上六七十万元。这对大多数中国父母,决不是一个小数目,不下一番狠心,不会作出如此决策。当孩子踏上留学路后,家长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这钱花得值不值?”
从这点上说,留学中介和接受中国学生留学的学校,都应该也有责任让孩子学到真本领,须知留学毕竟不是旅游。按理,孩子被顺顺当当送到留学目的地、并办了入学手续后,中介的服务可以说已经结束了。但是,“留学港”没有就此作罢,他们站在家长的位置上,一心一意为家长考虑,牵头召开了这样的家长会,向客户提供了“全程服务”,由外方教师送家长一个安心、一个宽心。
常说留学中介要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诚信承诺,笔者认为“留学港”举行的这种家长会就是优质的服务、诚信的承诺。联想到一些中介门可罗雀,而有些中介门庭若市,究其原因,还是一个服务。服务到位了,自然会有客户选择你,反之只会被客户抛弃。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