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体验中国文化
伦敦的玛丽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别夫斯基最近迷上了牛肉面疙瘩汤,纽约的苏珊娜开了家禅风馆专门教中国武术,柏林来的沃夫冈拿胡琴配着电吉他唱R&B……中国的古老文明已经逐渐渗透进这些老外的生活点滴处,一股中国文化的龙卷风平地而起,已经开始来势凶猛地席卷世界各地了。
这些学生刚一到达北京,结束了开幕式第二天就爬上了慕田峪长城,作为中国志愿者的外文学院学生雷月华和张晨曦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他们来到慕田峪长城后,在长城脚下的摊位买衣服,和商贩侃价,他们侃价的时候很大声,当价格侃不下来的时候他们会很气愤,看样子他们是来到中国以后才学会侃价的,但是已经侃得有模有样了。记者告诉Eric“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俗语,他很有成就感地说:“那我已经是英雄了!”长城修了索道,几个学生执意要坐索道下来,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没见过这类设施,觉得坐上去很有意思,他们特别享受急速下滑一瞬间带来的快感,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周围的一切都快速地向后退去。
紧接着他们参观了同样如雷贯耳的紫禁城,谈到紫禁城,学生们对它的评价惊人的一致,“壮观雄伟”。来自澳大利亚的Ursula Henel觉得故宫好像一个超级大的迷宫,大院子套小院子,从一道门走出来,又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个庭院。如果不是和同学们一起,她自己游览是一定要带指南针的。来自德国的米雪说她曾去过英国的唐人街,那里的建筑和故宫里的很相似,屋顶上挂着大红灯笼,门上贴着对联,还有舞狮表演。可是当她来到北京才发现,这里高楼大厦林立,其数量大大超乎了她的想象,可却没找到大红灯笼和舞狮,走进了紫禁城,她突然就产生了亲切感。
头两天他们参观的都是具有气质的大型建筑,用Lipena的话说,多少感觉有些高高在上,不易接近,所以第三天他们来到了充满市井民俗气息,同时蕴育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的老舍茶馆。他们在这里悠闲自在地品茶,观看了富有民俗特色的变脸、中国武术、京剧、话剧、魔术……是当他们看到在台上表演中国功夫的演员时,简直目不暇接看呆了!“It’s very cool!”、“Very amazing!”他们的嘴张得很大,眼睛瞪得很圆,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话。就像吴方敏老师说的那样,他们对变脸、中国功夫等更感兴趣,对故宫只是拍拍照,因为他们看不懂,再加上没有英文解说,故宫的文化底蕴实在太深了,而他们走一圈下来大概只弄明白了一件事:这里就是古代皇帝住的地方而已。
为了能够让大家身体力行地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三周里利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开设选修课程,有书法、剪纸、太极三类供他们选择,也就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实践其中的两项内容。当他们从老舍茶馆回来后,多数人都选择了太极,虽然这些外国学生看不懂中国功夫里一招一式的奥妙,但是那个架势和派头足以令他们心驰神往。
次上选修课那天,天气很闷热,但北师大主楼前面的广场上可谓声势浩大!一个花白头发的老者在前面示范,而后面总共站了4排各种肤色、不同国籍的外国学生,还有两个穆斯林女学生包裹着厚厚的头巾,他们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前面的老师。虽然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气沉丹田”、“ 排除杂念”,但是照猫画虎得还挺像那么回事,甚至其中有不少学生干脆脱掉鞋子,赤脚上阵。
而分别在两个多媒体教室里开设的书法和剪纸课也是热火朝天。书法课上,每个学生面前铺着一张棉毡、一支毛笔和一小碟墨汁,来自法国的Erin一直在田字格上写着一撇一捺的“人”字,记者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只练这个字,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别看只有两笔,能把这两笔练好就不容易呢!我写好这个字,其他字写起来也不会费劲了!”
剪纸课的老师刚一上来就用极快的速度为大家演示了四个串成一串的中国娃娃,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坐在下面的学生无不惊叹老师的巧手。到课程结束时,每个人都完成了一个窗花,在背面写上自己的中文名字,还要评比出谁的作品。
传统和习俗谁来传承
记者在和夏令营营员聊天的过程中,也听出了他们对这次中国之行的一些遗憾和失望。最令米雪感到惊讶的一件事是,看到那么多老年人做操、打太极拳或散步,努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米雪在钟楼前的健身器材旁照相留念,她说这才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体现。记者说喜欢在这里锻炼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她不可思议地提出:“年轻人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一边锻炼一边欣赏优美的风景,是一件多么悠哉的事!”他们中的许多人也都有同感,觉得是中国的老年人在保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仔细想一想,真的是这样。现在的年轻人中有几个会去听京剧甚至唱两嗓子?有几个深谙中国武术之道并能够将其发扬光大?又有几个能够心平气和地铺上一张宣纸写两笔字?
而大多数中国老年人仍旧坚持他们简单而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愿意在家做饭,在公园里品茶聊天,而不去咖啡厅或卡拉OK。在这几十年间,难以想像世界的变化对他们而言有多么巨大,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必须搬出胡同,搬进高楼大厦,公路四处建立,四合院被拆除,汽车数量猛增,一切都在飞速变化,令人迷惑,更不用提像互联网和手机这样的技术的兴起——这在他们看来简直像一个神秘的世界。虽然如此,他们仍然演绎着他们的音乐和舞蹈,甚至在三环路简陋的高架桥下。他们在维持他们的一些传统和习俗,要是没有他们,如果外国人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许得去剧院体会或观看旅游表演。
当年轻人在办公室面对电脑度过他们的人生时,他们如何能够维持这种传统文化,并传递给下一代?当日常生活受到营销、广告和全球流行文化的影响,甚至学校的小孩子们都需要最新款手机的时候,谁还有时间来讲述那些民间故事,并教给孩子们绵延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从德国学生Marjem的角度来看,在今天的中国和今天的北京,在现代化的王府井大街和建外SOHO大楼中很难找到与其他城市的差别,只有当她看到这些清晨活动在树荫下的老年人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真正是在中国、在北京,才能得到一些关于它伟大的历史与文化的印象。正是这些老年人向她展示了中国的美与丰富,而其他人都忙着从他们的办公室赶往星巴克咖啡店,然后赶往下一场商业会议,就像在欧洲一样。她担心一旦这些老年人不在了,一旦他们的传统失落了,中国将与世界上其他现代化国家没有分别。
这次的夏令营活动既有深度又有趣味,虽然只有短短三周的体验时间,但是相信将会给每位参加活动的外国大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甚至会影响他们接下来面对人生的种种选择。
虽然汉语的兴起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何令这些世代承传的文明与文化能够历久弥坚,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在社会生活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是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的未来仍然是任重道远。
(感谢实习生关硕参与本文采访)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