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出国留学网-专注出国留学,提供高质量的留学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留学微信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留学公众号

政策解读

他让中华古韵瞩目于世

来源: 时间:2008-02-17 22:06:32
  中国人出国留学选择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为多,在少数人文学科的留学者中,有一个人的经历比较独特。他曾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的放牛娃,大学毕业后登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殿堂,两次留学日本,集中日双料博士于一身,46岁已有28部著作出版,这个人的名字叫白庚胜。
  自2001年年底走马上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两年时间,白庚胜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浩大的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担纲了主要的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两次留学破解“和魂洋才”
  
  白庚胜有过两次“留洋”经历,去的都是日本。次是1987年,国家教委针对国家急需的学科在全国招了一批学员送到国外进修,白庚胜被派到日本,学的是日本学学科里的日本文化学,回国时转眼已是1989年的春天。第二次是1992年,日本承诺每年为中国培养一个博士,这一年的名额轮到了白庚胜的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对方要求的条件——助理研究员以上、有一定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加上语言的优势,白庚胜成了当之无愧的人选。1998年,白庚胜拿到了日本文学博士的头衔。
  “两次留学,一次是国家公派,一次是日本掏钱。”白庚胜说。
  说是学日本文化学,但它涉及的领域很宽泛,军事、外交、法律、文化、经济包括垃圾处理,什么样的书都得看。白庚胜主要选修的是日本的民间文化和民俗学部分,一年半时间里,学习之外他走遍日本,考察了日本的许多地点,访问了日本各界的学者,企业和农村。他发现,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传统资源也在经历与现代化融合的过程。在日本,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村史、民间故事集、民间歌谣集,每个村落、每个县有自己的民俗志,每个村都有文化室。一年当中日本各地的节日多达24000多个,说他们天天过节绝不为过。整合民间文化的精神成为日本国学最基本的内容,这个资源很自然地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源。所以在日本,它的精神、文化是完整的,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统一成一个整体。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曾经提出过“和魂洋才”:保持住大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学习洋人的技巧技术。他们做到了,日本在全世界堪称现代化做得,同时又是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的的国家,是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典范。
  站在东京日本民俗学博物馆里,看到日本人古老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节日文化等等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文化,全部通过电脑、图片、数字化、声音和实物等综合立体的方式展示,成百上千的研究人员在这里做收集整理、保护复制、推广宣传和经营管理民间文化的工作,白庚胜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冲击。
  面对大坂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里几十万件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文物和鲜活如初的风俗展示,白庚胜感慨万千: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至今没有一个民族博物馆,民间文化长期以来被视为封建的、落后的、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下里巴人粗俗文化。他说:“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把中华民族的基层文化和上层文化、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很好的整合,造成民间的文化资源、智慧资源、五千年文明积累起来的农耕文明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在今天被闲置、弃置,甚至遭到凌辱。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民间文化的东西受到冲击,我们将面临着泱泱大国没有民俗博物馆可以建,有了博物馆没有东西可以收藏的尴尬局面。”
  怀着这样的焦虑,白庚胜谢绝了日本同道挽留的盛情,拒绝了每月75万日元(相当于6万人民币)的收入,回到国内。
  
  在遥远的丽江成功举办了两次大型国际东巴文化节
  
  保护民间文化,并不仅仅是把它们放到博物馆里,而是要将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盘活”,变成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这需要大量的人文科学工作者的参与,需要对民间文学民俗学等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作为纳西族的后代,白庚胜首先想到从自己的民族做起。
  白庚胜1989年4月次留学回国后,马上到中央民族大学报考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会会长、民大终身教授马学良先生的语言学研究生,到1996年,把硕士、博士课程全部拿下。随后,又在学者钟敬文先生的指导下,做了两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这期间,他的研究和实践,始终紧紧地和纳西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弘扬联系在一起。
  对白庚胜来讲,把纳西族作为研究对象自然是由于纳西族的一切于他有着一种天然的、无尽的情结,但又不仅如此。
  作为少数民族中的一支,纳西族有24、5万人口,主要居住在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有许多独特的文化,如东巴文化、丽江古乐、摩梭走婚的母系文化等。较少的人口、居住比较集中,和纳西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知识分子比较多的状况,加上独特的文化和汉文化的资源都相当丰富,这些都是他得以入手的操作点。
  文化的整理当然离不开学术活动和宣传,白庚胜利用在北京的优势,组织了大量有关纳西族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的展览、研讨和报刊宣传活动,乐此不疲;
  他走遍丽江纳西族地区,系统考察纳西族文化、东巴文化并进行系统研究,开始构造那西学的构想;
  和当地政府领导共同制定丽江发展战略,在发展丽江的经济、政治、旅游中始终不忘民俗文化的资源的特殊魅力和特殊作用。在这个发展战略中,不搞高科技园区,不搞单纯的山水旅游,而走了一条和别处完全不同的路子。这就是直接与国际接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用国际上成功的经验、用国际的资金、用国际上保护的各种知识来成功地保护丽江的民俗文化。
  按照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分类,1996年,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接着,接着,申报三江并流区自然区的自然遗产,于2003年8月申报成功;2003年9月,又成功地申报了东巴文化的世界记忆遗产。现在丽江古乐和摩梭风情两种遗产正在申报当中。在整个申报过程中,白庚胜一直是作为主脑人物,协助地方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开积极的工作。
  如此,丽江的民族文化风情成了吸引外界关注的最重要的资源,玉龙山、虎跳峡、金沙江的自然景观一经和泸沽湖、摩梭风情和丽江古乐、东巴民俗结合,形成了巨大的旅游优势,使丽江成功地建设成了一个世界品牌的旅游热土。近几年,我国、世界上上百个国家的总统、总理、部长等等纷至沓来。2002年,到丽江旅游的人达到380万,2003年有望达到400万,丽江的财政从80年代初的赤字,变成现在每年光旅游一项收入就22个亿。白庚胜说:“人们来丽江,既看泸沽湖、玉龙山,更主要是听丽江古乐,看丽江古城,看东巴文化的表演,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传统民俗和民间文化的魅力。”
  在白庚胜的努力下,中国纳西文化学会和世界纳西文化学会相继成立,于1999年和2003年为丽江两次策划了大型东巴国际文化节,20多个国家的学者和艺术家、还有香港特首董建华及一些国家的大使先后参加了艺术节。地处边疆的小小丽江,用很少的钱,做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散发。如今先后落成的“东巴万神圆”、“东巴碑林”已经开始发挥效益,在丽江古城,现在从事东巴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的人已经到4000,产业收入4个亿。
  白庚胜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把整个丽江古城变成一个股份公司进行管理,让每一个具有古城建筑的人家都变成股民,都有一份责任、权利和利益,来遏制古城空洞化和对外移民,重新恢复丽江古城民族文化原汁原味的状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给了他一个高大的平台
  
  白庚胜是2001年12月来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此前他作为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的副所长,每年有120多万的课题经费,每年可出三五本书的研究成果,光稿费就能收上10来万元,既做研究员,也做博士导师,国内调研、出国交流,条件很好机会也很多。除了纳西族外,白庚胜也在做藏族、侗族和满族萨满文化等民族的研究工作。但是他知道,要解决整个中国民间文化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白庚胜是被“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召唤而来的,他和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因共识而并肩,于2002年4月向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打了《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报告》。
  为什么要实施这个工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呢?
  用白庚胜的话说,因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岌岌可危。白庚胜认为:所谓民间文化指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下层文化和俗文化,它是最基本的国民--农民、市民的文化。以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文化四大内容的民间文化遗产,渊远流长。具体说来,民俗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约定俗成而成为制度化的行为、思维模式和社会团体;民间艺术是指地县歌舞团以下的民间团体在老百姓中间进行的歌、舞、乐、剪纸等等艺术形式;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为口头文学,它包括谚语、谜语、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口相承;而这里的民间文化则包括了以上三种所没有包括的民间信仰、制度等口头文学和艺术。总之,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民间舞蹈、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剪纸、年画等等都属于民间文化遗产。
  开放的中国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正面临全方位的开放,全球化、现代化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在解体,中国农民也正在转变为市民,传统文化存在的空间由田野、乡村向都市空间过渡,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正把大片的老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民间文化精华推倒碾碎。由于这种转换不具有产生新的文化的能力,所以可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受到的是西方文化的全方位冲击。圣诞节、西式婚礼、麦当劳在城市和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就是证明。
  白庚胜说,文化具有一次性和性,一旦一种文化消失,就永远也不可能复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是要像保存物种的多样性一样来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像拯救濒临消失的物种一样来拯救我们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把现存的各种民族的文化用实物、声音、文字、图像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保存下来。
  那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目标就是计划用10年时间,对全中国2740个县进行地毯式的民间文化的普查,摸清家底,记录保留,建立数据库,分类集成出版。
  这样大的一个工程,资金、组织运作的困难可想而知。但白庚胜说,再困难也要做。因为我们认定,这是对中国民间文化如此庞大规模地收集、抢救、整理的最后一个机会。等我们有了钱,谁都愿意做时,民间文化遗产已经不存在了。
  白庚胜说,这样重大的事情只能是由国家出面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为民间艺术的“国家队”,将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协会是一个很高大的平台,它掌管着全中国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和民俗的各种资源。协会下面有31个省都有民间文艺家协会,每个市、县也有相应的机构,这就有可能借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把我过去的理性思考,通过组织的手段到全国,通过我自己的辛劳、献身组织起全中国的文化工作者,来形成一个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巨大网络,更好地开发我国民间文化的资源,做好国家的人文建设。
  白庚胜憧憬着:我们民族精神资源中具有大量的智慧符号,我们要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来盘活它,用市场来包装它,就必然能使传统文化化腐朽为神奇,化民族为世界,化古老为崭新,永葆青春的魅力。
  

留学专家为您定制留学方案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出生年月 :
请选择出生年月
 意向学校 :
 所选课程 :
 当前学历 :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用户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留学专题推荐更多>
    高考后留学

    出国留学背景提升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出国留学评估
    微信咨询
    出国留学微信咨询

    扫码一对一咨询

    扫码关注
    出国留学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