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出国留学网-专注出国留学,提供高质量的留学规划服务
微信小程序
留学微信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留学公众号

政策解读

新一轮海归潮来临专家称留住人才是关键

来源:网络 时间:2010-08-23 16:10:25

最近在美国硅谷的一次宣讲会,被中关村管委会留学人员创业服务总部主任颜梅津津乐道。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率队远赴东京、多伦多等多地进行政策宣讲,对接海归。在美国硅谷的宣讲会,一下子来了近百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出国人员都已经多次回国考察了,对中关村都相当了解,对创新项目、开办公司的过程考虑得已经非常成熟。

  新一轮海归热潮正在涌动,而“回归本土,中国机会”,已成为这一轮归国潮中的两个关键词。

  教育部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

  新一轮海归潮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海归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怎样的环境能让他们安心在中国发展?

  “课题经费管理防贼甚于选优”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博士一直在“贩卖”一个观点——吸引海归的关键是如何区分筛选真正需要的人才,付出与之匹配的国际市场的价格和后续发展的价格。

  让这位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感到遗憾的是,几年过去了,“42号的脚还是穿着37号的鞋”。

  在美国求学、任教20载,王晓东博士对于科学研究关键一环——国内的课题经费管理体制难以理解:目前的国内科研经费都是按项目发下来的,项目的审核细致到每个实验里需要用几瓶试剂,并且明确要求“打酱油的钱不能去买盐”。

  由此出现的一个怪现状是:有的科研院所账上的钱上亿元,但就是没钱发工资、聘助手。

  事实上,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因素难以预见,事先的各种设想最后都会出现偏离,而什么都管得死死的,一个再优秀的科学家浑身是力也使不出。

  一位在美国求学任教多年的教授介绍,回国后自己的实验室水电费每年就要30万元,按照目前国内高校规定,学校不仅不会出这个钱,而且还要对实验室收费。但是申请国家项目基金中也没有这一项内容,科研人员只好花去大量精力,想办法在每个课题经费中找空间,还不得不考虑到处申请课题的可能性——“不出去申请课题,明年在哪里办公?”

  有意思的是,一些填进表格明显超支的预算,学校明明一眼就能看穿也会理解和默许这一做法,“这在国外多么荒谬,但就真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一个人愿意做那个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

  同样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课题经费下拨的延后性:年初的预算项目,该用钱时没钱;快到年末时钱终于来了,但规定必须在年末花完,否则就被收回去,有些教授为此不得不满街找发票。

  王晓东认为,这样的经费管理模式无疑是为了“防贼的”,这是社会诚信丧失的代价,但是由此带来的恶果则是“优秀的人才和成果冒出来的几率少了很多”。

如何留住人才?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认为,需要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反思,在英美等国的科研经费支出中,科研人工成本超过50%,而我国政府科研计划经费却不能用于人员的支出,这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当前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面临的最大生活困难住房为例,方新看到,即使从国外引进的人才,给什么样的优惠待遇也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安居才能乐业,没房住让他们怎么办?”

  “人工成本偏低不是我国经费不足。”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陈杰研究员介绍,早在2006年,中国的科研经费甚至已经超过屡屡摘取诺贝尔奖的日本,近年来更是每年都在大幅增长。

  但投入和产出比如何?陈杰认为,一些见诸报端的情况反映是不理想,从“钱学森之问”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可见一斑,“这正说明钱没用到刀刃上。”

  一大关键就是国内看重的是投向物而不是投向人。

  陈杰以自己熟知的芯片研发举例,总体的投资是500万元,但国内可能不到5%%,即不到25万元用在科技人员上,剩下的钱按规定买设备去了。陈杰凭经验估计,“在芯片设计相关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至少60%%以上科研经费流入国外几家测试公司。”

  陈杰注意到,这其中很多设备是重复投资。在国外,设备是国家财产。比如东京大学的设备,其他大学也可以用。我们国家设备很多成了一个单位的私有财产,一台上百万元的仪器,一个城市里可能每个学校都有,其实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科研仪器有一个更新换代的周期,时间一长只会成为一堆破铜烂铁。

  陈杰认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现有收入无法保证科研人员安心做学问,需要聘用的合适人才只能以廉价研究生劳动力替代,研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日本国立大学教授的年薪大约是100万到200万人民币,研究经费只有20多万人民币,但是从2004年至2009年,在应用基础科学领域的综合实力排名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拥有几十位可能随时拿诺贝尔奖的科研人员。其中的奥秘不是日本人比中国人聪明,而是日本的教授可以安闲自在地从事自己所喜欢的科研工作,不受干扰长期潜心研究。这种科研氛围,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才算奇怪。”

  “但在国内,一个教授不仅要为维持实验室的运营费用、人员工资、各种考评检查犯愁,而且自己的那点工资也不能保证一家人生活无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投入更多的科研经费(大部分用于买设备和材料了),也很难出现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创新成果。”

  “设备也需要,但关键还是人”,陈杰在日本做副教授时,一年工资是七八十万元人民币,科研经费只有15万元人民币,也做出了不少在国际上很好的成果。

  而国内有些教授拿数百万元的经费,个人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其他全部买设备了。

  “在国外,一流的人才,即使使用二流、三流的设备,也能做出一流的成果;反过来,如果人才是二流、三流的,即使让他使用一流的设备,也很难取得一流的成果。国内本来就缺乏一流人才,如果让仅有的那些一流人才,整天为养活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为养家糊口分心,不能潜心从事科研工作,你能期待他出一流的成果吗?”陈杰对此充满疑虑。

  一位业内专家则介绍,由此出现的怪圈就是,国家给教授的月工资是七八千元左右,社会上传出则是一些教授年年买套房,“863、973项目不让用在全资工作人员身上,一些人只好拼命的搞项目,而一旦在灰色地带长期行走,利益的诱惑自然让一些人走向歪门邪道,最终国家投入越多收获可能越少。”

  王晓东在国外大学每年的经费也有数百万元,但从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科学家对于经费处理的自由度有限,但是毕竟有些自由度。”而且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乱花钱,会计会一笔一笔地算账,而且还会有审计。

  王晓东说,事实上,在美国的科研院所,一个普适的规则就是,“要留住最好的科学家,就要给他自由支配的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海归人士指出,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科研管理经费,都是从官员的角度出发,缺乏科学家的参与,很多指标变成了数数,方便了管理,却抹杀了科学的规律。”

  “科研经费里要有给人的钱”

  位于北京的中科院众多研究所,不少办公楼对面就是外企的研究院。优秀的研究人员从这扇门走向另一扇门,仅仅是几步之遥。
 

留学专家为您定制留学方案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出生年月 :
请选择出生年月
 意向学校 :
 所选课程 :
 当前学历 :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用户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相关文章推荐

    18

    2025.09

    出国留学前需要上语言学校吗?

    出国留学前上语言学校并非绝对,需结合语言基础、院校要求及适应需求判断。...

    17

    2025.09

    全国重点高校出国留学项目师资力量分析

    全国重点高校出国留学项目的师资力量以 “中外融合、双师协同” 为核心特色...

    16

    2025.09

    一文告诉你,低成本出国留学方式有哪些?

    低成本出国留学并非遥不可及,通过选择高性价比留学国家、申请奖学金、就读...

    13

    2025.09

    职高生想通过出国留学提升学历是否可行?

    职高生通过出国留学提升学历完全可行,可通过预科衔接、语言学校过渡、直接...

    12

    2025.09

    大专生出国留学路径有哪些选择?哪些出国留学项目适合大专生?

    大专生出国留学路径主要包括直接申请专升本、攻读预科后升学、参与中外合作...

    11

    2025.09

    职高生出国留学的国家:哪些对学历背景包容度更高?

    职高生出国留学的国家中,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对学历背景包容...

    热门留学专题推荐更多>
    高考后留学

    出国留学背景提升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出国留学评估
    微信咨询
    出国留学微信咨询

    扫码一对一咨询

    扫码关注
    出国留学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官方微信公众号

    电话咨询
    联系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