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招才引智工程,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当前,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新高潮,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在招才引智的过程中,如何正确领会中央的有关精神,正确贯彻有关部署,吸引更多有用之才?应该采取怎样的有效举措,让引回来的高层人才“留得下、干得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围绕这些问题,本版推出这组稿件,敬请读者留意。
“水土不服”,是在海外学习、留学多年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后的普遍感受。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让高薪聘请回来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留得下、用得上,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展所长?伴随着以“千人计划”为代表的各种招才引智工程深入实施,这一问题愈加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日前,科学网在京举办“国家高端人才研讨会”,邀请包括多位院士和“千人计划”科学家在内的新老“海归”们,建言献策。
改进学风
让科研回归本源
“包括‘千人计划’在内的科技海归,回国之后除了做好科研,还需要做什么?”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发言之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饶毅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伪命题。他认为,科技海归,特别是高年资的科学家、教授,还应肩负起另外一个使命:把国外好的规矩带回来,从自身做起,为改进国内不良的学风、净化学术净土、培育健康的科研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触,就是当下的中国社会,包括学术界,唯利是图的功利化倾向非常突出,远离了科研追求志趣、探求真理的本源。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搞科研异化为追求经费,而不是要经费是为了做一个事情。”
他举例说:当问起一个学术带头人“你准备干什么时”,对方的回答是:“你给我多少钱?”
“这种情形时有耳闻,说明整个导向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问题就很可怕了。”
饶毅还列举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本位主义严重,缺乏合作精神。无论是申请课题还是评审院士,一些部门和单位不是以学术水平为标准、以拿出科研成果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导致恶性竞争激烈,合作很难进行。
缺乏自信,盲目跟风。在确立研究方向时往往眼睛老盯着国外,看国外在研究什么就自己也搞什么,没有自己的判断和定力。
缺乏真正的学术批评。在学术上要么是讨别人的好,要么是只说别人的好。学术讨论往往演变成对人身的攻击,如果两个人的意见不一样,很容易成为冤家对头。
任人唯亲。在招聘人才时,要么只招自己的同学、学生;要么武大郎开店,招进的人不光比自己学问差,年龄还要小……
“这并不是说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也有许多人在致力于学风的改善,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有这样的人。从事‘两弹一星’研制的前辈科学家,就是很好的榜样。”饶毅说,“目前引进的许多科学家在国外学术界做了很长时间,应该把国外已经形成的标准、学术规范和学术风范带回来。不管做院长也好,做教授也好,应该在自己的实验室、系科里面,推动良好的学风的形成,而不是‘入乡随俗’甚至是变本加厉。”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千人计划”资助者施一公引用了《晏子春秋》中的这则典故,他说,环境、风气对人才成长、发展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后,在脚踏实地做好自己分内工作的同时,还应从我做起、以身示范,参与到整饬学风、重塑科研文化的过程中来。”
21
2025.11
2026 年高中生出国留学需满足学术、语言、材料、资金四大核心条件。学术上需...
19
2025.11
随着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学子开始摆脱传统高考的限制,通过其...
19
2025.11
高中生出国留学前了解海外文化习俗是避免文化冲突的关键。不同国家在社交礼...
18
2025.11
海外院校 “双录取” 政策是同时发放语言班录取通知书与本科预录取通知书,...
13
2025.11
高中生出国留学后可以通过科学的时间管理、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课外...
12
2025.11
高中生出国留学是不少家庭的选择,但安全问题始终是家长关注的核心。提前防...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