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我碰巧先后读到了《十年风雨情》和《我的非正常生活》两本书,前一本书的作者是章含之,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女儿、前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妻子;写后一本书的人叫洪晃,是章含之的女儿。两代人写的是两个世界、两类人生,用的是两种文笔,但读来都鲜活生动,情之所至,印象颇深。所以,当得知有一个论坛请洪晃作主讲人时,我毫不犹豫地赶了过去。
听洪晃讲话与看她写的书完全是两种感觉,便产生了采访她的念头。不料一身数任(洪晃现在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总裁,同时担任《iLOOK世界都市》杂志出版人,《名牌世界·乐》杂志策划人和《SEVENTEEN青春一族》杂志出版人)的洪晃尽管答应得很痛快,却终因太忙而没能抽出时间面对。她的助手说洪晃现在每周前几天在北京、后几天在上海,忙于《乐》的新策划。但洪晃终归没有食言,就在我已到交稿期限的最后一刻时,收到了她发来的E-mail,对我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笔答,算是成全了我们之间的一次“非正常对话”。
为了忠实记录这次采访,我把与洪晃的对答在这里原文照录下来。对洪晃这个人的其它情况和我在论坛上所听到的她的演讲部分,以“旁白”的方式加以补充。
对话一:你是在很小的时候去美国读书的,据说当时是外交部的委培名额,是什么原因你没有去做外交官而选择了其他?是美国教育的结果还是你的个性使然?
洪晃: 这不是我的选择,而是国家替我做了这个选择,和美国教育毫无关系。我十六岁回国以后继续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就读,77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没考上。眼看着和我一起出国的同学都被保送到外国语学院上学,我心里非常不平衡。我知道那时候是因为我妈妈被外交部隔离审查,所以我是肯定不能去外交部了,就连上大学我也没什么信心,怕政审通不过。我那时候挺郁闷的,觉得前途特别渺茫。正好,国际广播电台招聘播音员,我被看上了,这简直救了我,二话没说,我立刻去上班了。
旁白:洪晃是1984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瑟学院(Varssar Collage),该学院是美国久负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洪晃曾经说:我们这所学校培养的人大都像我一样沾点艺术气质,比较独立也比较自由散漫。包括后来回国进入文化圈子办起中文杂志,也是由这个母校所赐。
美国教育对洪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她表达时不时地出现英文词句,那是因为她的思维常常是在英文词句中实现的。
对话二: 据介绍,你有15年的国外工作经验,是什么使你回到国内,又选择了做媒体这样的事情?
洪晃:我毕业以后先在友邦保险公司当秘书,天天给一个台湾老板沏茶倒水。后来我去了友邦另外一个下属公司,叫甘维珍公司,是专门作中国商务咨询的公司。这使我开始想回国,一是想家了,二是觉得如果有机会能够出差回国一定是很光彩的事情,让我妈高兴一下,我也算混出个人样了,挣钱了,还能出公差了,多了不起。这是第一次回来的全部动机。
第二次回来就是91年,那时候是我所工作的德国金属公司派我回来当首席代表,我回来是想攒点钱,毕竟在国内生活拿着外国工资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情。 但是国内的发展和变化太让人有想法了,我突然发现我可能只有在国内才能有条件创业,做我喜欢作的事情,并且真的让我自己感觉到我这一辈子除了赚钱,享受,还是干了点实事的人。
作出版这一行是我的一个朋友替我选的。他跟我说:“晃,你必须做一个跟创意有关的行业,比如广告,出版。” 大概我总是对文化范畴的东西感兴趣,对纯粹的商业缺乏灵感和动力。
旁白: 在做出版之前,洪晃有过美国公司总裁、德国公司驻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标准国际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头衔,年薪达到18万美元。尽管有人对她的放弃之举用了“毅然”两个字,而在洪晃看来,每天被FOB、信用证、谈判、合同包围的生活很是刻板乏味,而天天都要和别人喝夜酒、应酬、催款、陪人家去卡拉OK,远不及一次轻松愉快的朋友聚会有吸引力。于是,“去他妈的”,1996年,洪晃和有过留学经历又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投资加入了美国文特出版公司,志在为中国文化做点事情。没多久,接连就有三本杂志跟洪晃有了关系。
对于做杂志,洪晃的感觉是:杂志挺适合我的,尤其是时尚杂志,它永远有新的东西,隔一年两年就得变化,就得改一次版,只要它永远需要我去想一些新的东西,我可能就不会厌倦。
对话三: 在你做媒体的过程中,你感觉与国外的同行业有什么不同之处?你是怎么应对的?
洪晃:就消费类刊物这个行业来说,国内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国内的消费类刊物两极分化的厉害,有读者的刊物不在乎广告,在乎印刷成本。靠广告生存的刊物发行量很差,千人成本很糟糕,是美国的好多倍。这非常不正常,是必须要纠正的。
第二是国内期刊的发行渠道太不成熟,大部分渠道靠收“买路费”过日子,不是靠提供服务,这对读者和新上市的刊物都非常不好。刊物做得再好,不买通渠道的话读者也看不见。
第三,国内的编辑,特别是时尚类刊物,经验不多但是感觉特别良好,浩大的中国统共就三四个摄影师,七八个化妆师,所有刊物都用同样的人,定位,风格都太雷同。总而言之,我们的行业不够成熟,我们自己也在摸索如何改进。我坚信刊物必须有读者,我们不能一味地只顾广告商,不顾读者;。,广告商是看上刊物的读者,而刊物只是个平台。这个平台的价值是读者给的,不是编辑部,也不是出版人。我就想做一本发行量大的刊物。
旁白:想做发行量大的刊物的洪晃,为了让自己的刊物增加销售量,想过各种办法,也有过各种策划,如推广会、做海报什么的。让她没想到的是,一本《我的非正常生活》的出版,让她的三本杂志,尤其是书里讲得比较多的《iLOOK世界都市》的销售翻了三四番。洪晃说,“这本书本来应该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情,就是讲我的故事,但我突然发现,当我把这个故事讲全了,大家愿意看的时候,这本书对我杂志销售的影响超过了我4年来所有投放在市场上的努力。这完全是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这件事让洪晃觉得很有启发之处。
对话四:你的留学和国外工作的经历对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有哪些帮助和影响?包括观念上的和实际当中的。
洪晃:我在国外上大学收获最大的地方是学会决策的重要性。我们一生中要作很多决定,而一个中国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人愿意为你作决定,这使很多人在应该决策时优柔寡断,没有决策能力。
第二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在国内算是家庭环境非常好的,而到了国外就一落千丈。没人知道你家里是谁,就是知道也不在乎。还穷,没钱,要为温饱操心,这都非常锻炼人的心理素质。我要是没有这些年的洋插队,肯定是一个挺没用的人。
旁白:洪晃原来最不愿意让人说的就是“她是谁谁谁的谁谁谁”,觉得特丢脸。在常人看来引以为荣的家庭背景,却一直是她的一个包袱:“你们应该看着我,而不应该看着我爹我妈。”如今,年过四十的洪晃,有自己投资和钟爱的事业,已经能够很成熟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了。她说: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找,爹娘可不能随便找,我应该实事求是一点。不仅如此,洪晃还学会了“利用”这个与生俱来的优势,“在我书的封面上,我妈妈给我写一段话,我觉得很好,她是我娘又不是我编的!”当然,洪晃绝不认为她是章含之的女儿就会有人给她送钱。“我不应该去抛弃这么好的资源,也不应该去滥用这种资源”。
对话五: 读过你写的书,也听过你做的演讲,书中的你让人感到是性格不羁、泼辣还喜欢说“粗话”,听你演讲则非常舒服,感到你受过良好教育、视野开阔,表达很有分寸,你对自己怎么评价?还有,会上主持人说你人很精彩,做的事也很精彩,你认为你的最精彩之处(人和事都行)是什么?
洪晃:我觉得我有三个优点:善良,负责任,有幽默感。剩下就都是缺点了。我觉得我最精彩的是我不怕暴露弱点,敢拿自己开涮,不装孙子。
旁白:洪晃对自己表述得如此精彩,我没什么可说的了。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