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能奋斗到国外留学的中国学子,每个人都有不平凡经历,很多人都经历了国内的高考。经过几年的留学生涯,再回过头来,如何看待高考呢?王昭是当年在国内高考时的“往届生”,曾当过工人,后考上大学,现在美国依利诺依州攻读人事资源管理硕士。他的经历曲折有趣,他的看法是“珍惜自己的每一步”。
刘寓:你高考时是往届生吗?
王昭:对,我年没有考上大学,就进工厂当了工人,然后又去补习, 才考上大学。
刘寓:从工人到留美硕士,您能谈谈这段经历和感受吗?
王昭:从工人到留美硕士,的确有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我自己都时常忘了我曾当过工人这段儿事了,主要是时间比较短。但是这个转变过程有一个桥梁,就是我考上大学。如果是从大学生到留学美国的硕士生,相信没有人会感到惊奇。
邓英:先说说你是怎么成为工人的?
王昭:原因很简单,我没有考上大学,就选择了就业。 我参加高考是九十年代初, 高考升学率很低。
刘寓:升学率低到什么程度?
王昭:我不太清楚全国适龄高考青年的总体升学率。我要说的是,我当时在一个省会城市的普通高中文科班,班里有12名应届生,21名往届生。应届生就是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一个都没考上,连中专提档分数线都不够。哦,对了,除了一个艺术类,考美术专业的,上了大专线。当时班里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往届生:补习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考生。
刘寓:应届生怎么和往届生一起学习呢? 老师要照顾谁的学习进度呢?
王昭:往届生上高三天就已经把所有内容都学过了,我们应届生当时还不会。表面上是按应届生的进度,而班里一大半的往届生都学好几遍了,所以往届生对有些知识是不屑一顾的样子。有的往届生仗着自己基础好,应届生自习的时候, 他们就到电影院看电影了。那些往届生刚从高考上败下阵来,气儿都不顺,很多人确实是临场发挥不好的问题。往届生和应届生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后来慢慢融合在一起。老师当然也是指望这些往届生提高升学率,站他们一边的情况比较多。
刘寓: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学校?
王昭:是特别普通的一所学校。 往年也有升上大学的,但是极少数。我非常想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我的学习成绩英语、语文、政治、历史还不错, 数学、地理很差。我要是从高一就上一所重点高中就好了。
刘寓:老师用于辅导的时间多吗?
王昭:数学这个学科基础很重要,也就是说,基本概念搞不懂,很难一下子提高。每个老师都会说这个孩子基础太差,他/她跟本不想辅导你。老师只抓那几个有可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我记得学习好的同学,被老师提问的次数多。如果他们早交了考试卷子,老师还关切地给他们一些课外习题。当时叫吃小灶。我问问题,老师就说这个题你不用做了,我讲了你也不懂。
刘寓:就是鼓励精英教育了?
王昭:对,是精英教育,说白了是把有限的、的资源配给少数的选拔出来的学生身上。这和中国人口众多有关系,但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传统。学而优则仕,以学习成绩进入政界,成为精英阶层,特权阶层。
刘寓:美国也有精英教育模式吗?
王昭:它不是公开地宣称或者鼓励精英教育,绝大部分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像中国学校把学习成绩看做重要。美国学校也是有好坏差别的。我并不否认,包括美国,每个社会都有精英阶层。我想说的是,不能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搞这种精英教育,因为给大多数人的机会太少了。 我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分班,分出重点班,普通班。初三毕业升高中的时候,只有两栏供报考,栏是两所重点高中,第二栏是普通高中。其实两所重点高中是个虚设,当时是只录取志愿。志愿不够分,第二志愿根本录取不了。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能报普通高中,高一不分班,什么课都学,高二开始分班,我上了文科班,因为我的化学和物理始终是不及格,尽管使劲听,但是一看作业还是不会。数学也学得不好,根本不会做题。
刘寓:没考上大学,选择就业,是你自己的想法吗?
王昭:记得班主任老师在高考前分别把班里学生叫到办公室,问我们考不上怎么办? 我就说补习,就是再考。高考完以后,很快就发下来一本黄皮的书,上面是所有的考题和答案。老师让我们估分,然后填报志愿。我当是填的是财经专业,然后就是在家等消息。后来分数出来了,我妈就关心一个问题,能上大学吗?班主任说,什么也够不上。老师走了,父母特别失望。我的努力他们也是看到的,几乎整个高三一年父母都在陪着考大学,但分数如此之低出乎他们意料。说句实话,我连回学校补习的分数都不够。后来我选择了去工厂上班。
刘寓:在工厂做什么工作?
王昭:一家设备安装公司的工人。当工人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当的,要从学徒工干起,基本工资92块,看表现,还有技术考核,才能转正,成为正式工人。
刘寓:当了工人,你是不是就不想上大学的事了?
王昭:头三个月特别舒服,上班、干活、洗澡、回家。父母也不像以前那样唠叨了,没作业了,也没有老师逼我了,特闲,就逛大街,逛一些我以前天天早晨上学路过的商场,因为有些商店我从没进去过。我买了一条当时特别时髦的黑色老板裤,黑背心。没事时就看录像, 打台球,打电子游戏,打扑克, 打篮球,喝酒,抽烟,当时年轻工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日子特别轻松,潇洒。有我去逛书店,看到一个女孩,特别文静,我就想和人家认识。人家特别慌乱地走了,我就跟着。人家走进一所化工大学,原来是个大学生。我觉得特别自卑,我要是个大学生,人家就不会象躲“二流子”一样躲我了。
刘寓:你后来怎么考上了大学?
王昭:主要是自尊心起了作用:堂堂的男子汉,别人做到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到!我便辞掉工作,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再加上特别努力,一铆劲就考上了。
刘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特别是到美国留学后,因为毕竟是只有少数人才成为你这样的幸运儿的。
王昭:谈不上什么成就感,我是一步一步走到美国的,每一步都要想办法去解决、争取。考托福、递申请材料、坐卧不安地等待、收到录取信去签证、睡不好觉等等。这些都是特别真实的一幕一幕。我想,如果谁想作出点事来,没什么好办法,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关键是要有毅力和韧性,不能半途而废。
前不久一个朋友刚在芝加哥拿到绿卡,夫妻两个就是静静地和儿子开车回来,“没有感觉了”。每个人心里都有梦,最美好的时候是对梦的憧憬。记住自己那份憧憬,能帮助我们战胜很多困难和不开心。记得我在中国时,天天上美国大学的网站,想想在美国会怎样怎样。 现在在美国呆久了,一切都习以为常了。可是回想当时,美国大学的照片都给了自己无穷的勇气和美好的憧憬。
在美国我也挺关注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考。也能听到一些过去的同学的消息, 但是总觉得离他们很遥远, 可能生存的世界不同了,有了不同的欢笑和难过。我想就是珍视自己的每一步, 也许自己混得不好,但是自己每天都在努力,自己没有偷懒,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那些在困难中曾经帮助过你的人。那些曾经不看好你,阻碍你的人,就让他们过去吧,就像车窗外退后的建筑和树木。借此机会问候和鼓励一下目前高考、考研、出国奋斗的朋友:“有一个大的规划, 每天揣着自己的梦,相信自己”。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